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李新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量控制是推动中国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这主要取决于钢铁行业的特征:体量基数大、工艺流程高碳化、钢企节能降碳空间正不断缩小。
工信部等三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李新创表示,中国钢铁行业体量基数大,落实碳达峰时间短、任务重。中国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尽管钢铁行业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但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其中能源消耗、电力消耗、碳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12%、7%、15%、10%。
“对钢铁行业而言,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短、任务重,特别是如何实现高质量碳达峰,避免冲高峰,严控高排放项目新增是关键的因素。”李新创表示,中国钢铁行业工艺流程明显高碳化,短期推进工艺流程结构优化仍面临障碍。中国钢铁工业以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结构为主,能耗下降空间有限,更大幅度的节能和碳减排面临瓶颈,氢冶金、CCUS等低碳技术尚不具备规模化应用条件。
钢铁行业多年来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总体节能降碳空间正不断缩小。李新创表示,近期出台的《意见》将吨钢能耗的五年规划目标定为“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相比近三个五年的下降率也在缩小(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吨钢综合能耗的下降率分别为5.51%、4.38%和6.83%),这说明现阶段钢铁行业能效提升潜力提升也进入攻坚期。
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初步估算,若钢铁行业碳排放要实现较2020年降低30%,产量降低贡献率大概在30%左右。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构建“5+1”降碳路径模式,通过节能与能效提升、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推动绿色布局、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以及体制机制完善等有效支撑钢铁行业推进碳达峰及降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