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钢信宝 > 新闻资讯 > 钢铁行业“双碳”之路任重道远
钢铁行业“双碳”之路任重道远
来源: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 发布人:钢信宝 发布日期:2022.04.01
正文信息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之一,在全国两会期间的相关话题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也是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点之一。如,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

  记者注意到,以节能降耗、超低排放、淘汰落后、绿色制造等方式积极行动的中国钢铁行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低碳转型。但低碳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用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没有先例可循,挑战巨大,任重道远。

  为此,围绕“钢铁行业如何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助推‘双碳’目标实现”这一话题,委员们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李卫:加强产业协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钢铁材料是社会公共原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在钢铁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水渣、钢渣等冶金渣,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成为钢铁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亟须解决的焦点和难点。”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卫表示,在“双碳”背景下,加强产业协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对钢铁行业实现协同推动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

  在李卫看来,当前钢铁行业的钢渣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钢渣综合利用率低。我国钢渣平均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40%,钢渣以每年上千万吨的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制约钢铁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二是缺乏行业联席机制成为协同降碳的障碍。由于缺乏沟通交流,钢铁与建材行业间的协同、融合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协同降碳的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中,也体现在研发成果的联动转化应用上。三是财税政策错位导致市场主体能动性不足。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一般工业固废的税务执法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般工业固废的产生量和利用量缺乏准确的大数据支撑,使一些企业对固废利用责任感不强,主观能动性不足。

  “根据我国钢铁行业平均技术水平计算,每生产1吨钢,产生120千克至140千克钢渣。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为10.35亿吨,产生钢渣超过1.2亿吨,同时产生约3.3亿吨水渣。”李卫这样说,冶金渣含有制备水泥混凝土等需要的成分,如能实现冶金渣与水泥等领域的跨行业协同利用,必将减少天然矿石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表明,每年产生的3.3亿吨水渣用于生产可代替水泥熟料的新型胶凝材料,就可节省水泥熟料9.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7.72亿吨。

  那么,如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李卫建议:一是开展钢渣等大宗固废跨行业深度联合开发利用。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进行跨行业协同,联合攻关,不断拓展钢铁冶金渣等固废协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解决标准、规范和检测等相关制度规则的制订和互认问题。二是构建钢渣等固废高效协同降碳体系。以冶金渣高效协同降碳为核心,推进行业顶层设计,建立钢铁、建材、公路等“产废—用废”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行业间降碳核算互认体系,促进行业协同降碳。三是强化执法监管,重视财税的调节作用。加强在大宗工业固废领域的执法检查,规范冶金渣等固废的贮存、加工及应用准入和绿色认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大监管检测力度。同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手段,加强金融体系在固废治理方面的引导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李利剑: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推进钢铁产业整合重组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支柱型行业,钢铁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大国制造的根基。因此,坚持钢铁产业发展一盘棋,统筹推进钢铁产业整合重组,成为‘十四五’时期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利剑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钢铁业整合不断向前推进,宝钢先后对武钢、马钢、太钢、山钢等钢企实施联合重组,鞍钢携手本钢,钢铁行业并购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前十大钢企的粗钢产量已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但是,与美国、日本、欧盟前四大钢企的产量分别占其钢铁总产量的65%、75%、73%相比,中国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与行业集中度提升依然进展缓慢。

  在李利剑看来,当前,阻碍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原因:一是钢铁产业增量融资受阻,制约兼并重组进程;二是与地方政府存在既得利益冲突,政策束缚兼并重组;三是产量压减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损害产能置换重组积极性。如2021年,为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政策调控手段由“去产能”转向“压产量”,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些先拆后建的产能置换项目,完全参照上一年度的产量执行压减政策。“如果钢铁企业执行产能置换政策,极易陷入有产能无产量指标的尴尬境地,政策导向上不利于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的产能置换重组。”李利剑这样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2月,《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鼓励钢铁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将全国钢铁产业优化布局、结构调整、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李利剑表示。

  为此,李利剑建议:一是在钢铁企业实施跨区域产能置换时,综合考虑钢铁产能置换、环保、能耗和布局规划等因素,并出台配套政策,将项目退出时的环境容量、能耗指标、产能指标等必备要素一并划转到承接地区,使转移项目能切实落地,促进跨区域产能置换整合,推动钢铁产业整体布局优化;二是在产量核定过程中,科学核定在建产能置换项目产量指标。对于部分先拆后建的产能置换项目,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在落实产能不增、能耗下降前提下,按照产能置换指标给予核准产量,保持正常生产,不限产,达到鼓励支持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促进产能置换重组;三是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从财政、银行信贷、产业基金等多方面,出台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和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向进行布局调整、联合重组、转型升级的钢铁企业倾斜,促进产能整合项目快速实施;四是加大产业纵向整合重组力度,基于各自资源和技术优势,推进独立焦化企业参与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将焦钢产业链结成唇齿相依、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钢铁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钱锋:推进典型流程工业低碳制造产业链协同优化

  “我国的流程工业主要包括钢铁、石油、化工、有色、建材等基础原材料行业,这些典型的流程工业同时也是碳排放重要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表示,加快建设碳排放市场,应加快建设国家、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加快制定碳核算统计国家标准,完善碳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企业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激发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动力。

  今年两会期间,钱锋带来的《关于推进典型流程工业低碳制造产业链协同优化发展》提案提出,针对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流程工业,设立低碳制造全产业链协同优化重大科技专项。

  钱锋认为,需要重点突破流程工业产业链的碳排放数据智能采集与智能感知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碳排放与碳流动模型与评价机制,研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产业链协同决策和全流程、多目标优化智能系统。

  为此,钱锋建议,一是建立流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要聚焦流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方法和核心技术,以流程制造企业低碳发展需求为导向,凝聚高校和头部企业的优势科技力量,打造创新资源集聚、治理结构多元的低碳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及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学科链和产业链的联动,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促进相关技术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相关产业领域向规模化、成套化、系列化发展,实现我国流程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三是以推进典型流程工业低碳制造产业链协同优化发展为契机,吸引化工、人工智能、管理等相关学科优秀人才投身低碳制造领域。围绕流程工业低碳发展目标,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和工程应用人才特区,搭建引才育才聚才平台,定制有针对性的人才评价和保障政策,强化高端人才引育力度,打造流程工业低碳制造高端人才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