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前印发的《2022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对外经济合作工作要点》中获悉,2022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对外经济合作工作将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为重点,以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展洽活动平台为抓手,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对接合作,推动项目落地,扎实推进产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拓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出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印发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方案》;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行业,谋划2022年度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对接活动;指导各地市根据产业发展重点,做好承接转移、产业链对接、承接平台建设等工作;建立京津冀产业协同内部工作机制。
推动项目落地实现新突破。树立“项目为王”观念,推动小米、理想、北汽新能源等整机厂在河北开展产业链配套布局;促进中软、未来网络等行业头部企业导入产业生态伙伴;引导北理工等京津高校院所落地创新资源,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人民银行京津冀产业链金融支持计划,支持京津冀产业链龙头融资。
推动园区共建实现新突破。鼓励鹿泉经开区、燕郊高新区、三河经开区等产业承接平台与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优势园区尝试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突破行政壁垒,实现园区共建共管;支持新河经开区等建设京津冀新型电池产业基地;与京津经(工)信部门共同推进唐山市滦南县大健康产业园、沧州市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深州市家具产业园、京冀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共建园区建设,实现产业政策协同创新、重点突破,再推进一批京津产业合作项目落地。
探索政策跨界实现新突破。打破京津冀行政区划限制,重点围绕汽车、工业互联网、氢能等行业,探索出台支持京津冀重点产业链企业的产业政策,实现重点产业链政策跨界支持。
完善三地经(工)信部门协同机制。落实《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推动定期开展部门间各层面对接交流,建立汽车、工业互联网、工业固废协同处置等常态化产业对接合作机制,动态掌握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开展;全面推进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示范区建设;探索京津企业通过“母子工厂”等模式在河北布局,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
加快重点区域产业配套。引导北京溢出企业与廊坊北三县特色优势园区对接,推动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引导定兴食品产业园等配套园区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引导京津精品钢铁、现代化工、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企业与曹妃甸京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对接合作。
精心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展洽活动平台
办好2022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会、展、赛、体验、发布、对接”六位一体,打造数字经济交流合作的国际性国家级平台。围绕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举办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5G+工业互联网等论坛对话活动。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重点省市组团参展,展示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成果、核心技术和尖端产品。发挥各市县积极性,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7所部属高校成果转化和产业对接活动,达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推动项目落地。
办好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坚持国际办会标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举办方式,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办会形式,提升论坛层次,汇聚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打造国家级交流论坛。
办好河北省重要品牌展洽活动。举办第五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加强与设计先进国家的深度合作,打造雄安设计论坛、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展和国际设计新品发布会三大主体活动,建立以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和雄安新区金芦苇工业设计奖为核心,集展示、交流、对接、交易于一体的新型展会平台,推动工业设计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发展。办好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展览会、唐山应急产业大会等省内系列重点展洽对接活动。
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对接合作
借力国家合作平台开展招商引资。建立五大对接机制(对接国家部委、对接国家行业协会、对接国内外龙头企业、对接省直部门、对接市县),聚焦智能终端、装备制造、大数据存储、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链,举办对接活动10场以上,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提质。
支持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落实《关于支持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十条举措》,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等十个方面给予自贸试验区大力支持。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优势与产业优势,推动绿色低碳、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与再制造等现代前沿产业开放发展。
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着眼疫后发展,立足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动钢铁、水泥、装备制造、光伏、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企业“走出去”,稳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引导河钢(塞尔维亚)钢铁有限公司、长城汽车俄罗斯哈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德龙钢铁印尼德信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海外运营项目,建设产业配套、上下游衔接,具有明显带动作用和聚集效应的境外特色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