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钢信宝 > 新闻资讯 > 经济日报:如何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经济日报:如何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发布人:钢信宝 发布日期:2022.08.15
正文信息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近日来,经济日报围绕最新会议精神,在头版连续刊发9篇文章,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详细解读:

1.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坚持就是胜利。上半年,全国上下一心,付出艰辛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下半年,要坚持推进各项政策落实落细。”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

如何理解“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确保稳就业稳物价目标的实现是重要指标。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不超过5.5%,对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减少输入性通胀对我国供求关系的系统性冲击,保持国内物价相对稳定,不仅有助于稳民生,也是供求平衡的重要标志。此外,经济复苏需要经济循环不停滞,因此保持国内市场循环顺畅有效同样非常重要。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认为,“力争实现最好结果”意味着提高了短期内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不会出台超预期的刺激政策,但也绝不意味着消极被动,而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作为、稳中求进,争取达到较好水平。例如,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这些都旨在充分调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以及各类企业的积极性。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表示,二季度以来,宏观政策力度明显加大,下半年仍将会继续“积极作为”。在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保驾护航之下,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企稳回升。

2.宏观政策积极作为提振需求

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

二季度以来,通过有效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经济运行逐步企稳回升。不过,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犹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主要工具,对于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宏观政策有进一步发力的必要和空间,尤其是在扩大有效需求上要持续发挥作用,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

作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专项债券备受关注。截至6月末,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1万亿元,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基本发行完毕,进度比往年显著提前。同时,各地正加快专项债券资金使用。

“下半年,专项债券资金成为弥补社会投资不足、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使用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形成实物工作量,注重资金使用绩效,使政府投资真正成为稳投资、稳增长的主力军。”何代欣说。

“当前,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在于加快重点项目落地。”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

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快速形成资本金供给,速度优势明显。”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表示。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协同发力扩大需求?财政政策方面,连平表示,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地方政府提供落实“三保”所需财力;做好稳岗就业工作,保障居民收入的合理增长,促进消费需求。此外,进一步加大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延缓社保费缴纳,刺激企业生产与投资需求增长。货币政策方面,连平建议,要通过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相对宽裕,以满足各领域增长的资金需求;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车贷、房贷、消费贷等居民相关贷款利率,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增长。

3.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要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多位专家表示,上半年夏粮丰收增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保供稳价防通胀、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下半年要继续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提高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粮价是百价之基。上半年我国物价总体平稳,这在全球普遍高通胀形势下实属不易。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能否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关键看秋粮。“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今年秋粮丰收有一定基础。初步预计,今年秋粮面积有望超过13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秋粮长势总体正常。”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刘莉华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军认为,在夏粮、早稻丰收的基础上,各地要压实责任,毫不松懈抓好秋粮生产,不误农时落实晚稻和晚秋粮食种植面积。要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理念,有效防范旱涝、病虫害等灾害,确保早稻和秋粮保质保量归仓。

在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我国把适度进口粮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粮食进口多元化、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粮商,确保我国粮食进口价格稳定、供应链稳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说。

除了中粮集团,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大粮商少之又少,在进口来源地还没有形成种植、加工、储备、配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没有真正掌握第一手粮源,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缺少话语权和定价权。李军认为,我国应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开展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建立海外粮食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全面参与全球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重构。

专家表示,我国应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携手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

4.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稳房地产市场对于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至关重要。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尤其是在疫情反复冲击和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势下,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对稳住宏观经济非常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认为,当前稳定房地产市场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合理释放改善性需求。二是加快推进出险房企债务重组,逐步恢复个别房企的融资功能,增强各方信心。三是要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预计,下半年商品房销售状况将好于上半年。一方面,房贷利率下行将降低购房者利息负担;另一方面,除了热点城市,各地陆续取消限制性政策,出台了众多激励性政策,其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

当前,由于个别房企出现财务危机、预售监管存在缺陷、疫情反复冲击,部分预售商品住宅项目出现不能按期交付甚至烂尾的风险。如何把保交楼工作落到实处?虞晓芬认为,要把防止项目烂尾放在重要位置,政府、金融部门、国有平台等加强协同,全力保交楼。加强房地产项目的全流程监测和全过程监管,分析不同类型房地产风险成因,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准确判断、及早发现房地产风险,及时处置风险,全力守住风险底线。

她建议,要进一步关注全国性民营房企开发的楼盘情况,防止大型民营房企发生爆雷事件。金融部门对房地产企业特别是民营房企要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合规的不拒贷。加大金融对区域性中小型品牌民营房企的支持。鼓励国有平台与区域性品牌民企成立项目公司,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和民企懂市场善经营的优势。支持房地产项目收购,鼓励优质企业收购出险项目或困难企业。

邓郁松认为,目前保交楼难点在于对房子已售但资金被挪用情况的处理。他建议,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不同区域的特点分类推进保交楼工作。要把目前一些停工的楼盘分类,总结各地已有经验,让保交楼工作更具针对性。

5.扎实做好民生保障

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要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上半年,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民生实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据悉,下半年,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将更多体现在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上。民政部新闻发言人贾维周表示,下半年,将重点加大对困难群众特别是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生等群体的救助帮扶力度,做好生活困难的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易返贫致贫和低保边缘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指导各地开展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切实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质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其中提出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积极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留工补助“免申即享”,这是助企稳岗保就业的关键举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认为,我国宏观政策紧紧围绕就业优先这个目标开展,将就业指标视为宏观调控的优先考量。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微观措施加快落地,上半年就业逐渐走出低谷。前6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9%,城乡困难人员就业稳中有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0万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冯文猛表示,下半年应当重点关注就业问题:一是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推动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尤其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他们求职就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认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各级人社部门应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加强调度,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努力完成各项就业目标任务。

6.保障交通网络高效畅通

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

上半年,在物流保通保畅等各项措施的支持下,交通运输主要指标总体回归到正常发展轨道,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胡焓表示,下半年,要继续落实好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统筹调度,加强供需对接,保障交通网络高效畅通,确保重点物资安全高效运输,全力推进货运物流复工复产达产,严防过度通行管控问题反弹。在保畅通的同时,也要注重精准对接,全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要继续出台相关支持措施,保障外贸通关环节顺畅,引导外贸企业快速通关,发挥中欧班列等的积极作用,助力外贸物流效率提升,畅通国际循环。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舒驰表示,经过综合分析研判,下半年交通运输经济将延续恢复态势。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做好扩大交通有效投资工作,努力实现全年行业发展预期目标。要坚持适度超前,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建设“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着力推动打通“断头路”、水运通道项目等开工建设,提前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督促各地紧抓施工“黄金期”,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王松波表示,要支持综合货运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和装备购置,“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支持30个左右城市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延伸,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拟于9月份发布第一批支持的城市或城市群名单,支持约10个城市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计划在提前完成今年原定任务目标基础上,再新增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000座。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8000座。”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顾志峰介绍。

交通运输部法制司司长魏东表示,将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取消、调整不合理罚款规定的同时,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积极探索信用监管方法,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联动监管,努力提升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效能,降低交通物流成本。

7.激发企业“干闯投”活力

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局面,我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上半年经济展现强劲韧性,鼓舞了企业“干”“闯”“投”的信心。但也要看到,面对不确定因素,企业是否敢干、敢闯、敢投,既有对市场风险的考量,也有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评估。因此,下半年要着重为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要进一步重申和明确关于改革开放发展的系列大政方针,比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公正公开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等,增强社会各界的信心和定力。

下半年,要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地显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胡晓炼认为,新推出的政策举措要在做细落地上下功夫,要特别关注政策实施的可操作性,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

“当务之急是把政策落实好。”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认为,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服务,提升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享受政策的便利性,确保企业“不漏户、不漏人”,应享尽享政策。

展望下半年发展形势,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对稳预期十分关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应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情况,梳理现有的阶段性政策安排,对其中应当长期化、制度化的政策提前明确,为稳预期以及明年以后的经济增长发出更清晰的积极信号。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认为,宏观政策调整及时、靠前发力,还有相当大释放效能的空间,下半年还需要更合理适度、更为精准的宏观调控举措,政策效果也必将会有更充分的体现。

8.妥善化解金融风险

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妥善化解一些地方村镇银行风险,严厉打击金融犯罪。

今年以来,外部市场风险加大,投资者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上升。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美联储持续“缩表”使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引发新兴市场资本流出。面对这一外部冲击,我国应筑牢国际资本流动的防火墙。同时,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防范股市、债市、期市等因国际市场剧烈波动可能出现的风险。

截至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041亿美元,较6月末上升328亿美元。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人民币汇率保持平稳,得益于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下半年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将有利于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和外汇储备规模稳定。

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防线。据介绍,银保监会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加快推动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来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经国务院批准,上半年已向辽宁、甘肃、河南等地分配了1030亿元额度,下半年还将继续做好相关工作。

在房地产领域,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介绍,下半年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在打击金融犯罪方面,金融犯罪近年来呈持续高发态势,涉众型金融犯罪尤为突出。浙商资产研究院副院长冯毅认为,金融犯罪行为严重危害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必须严厉打击。与此同时,由于一些金融产品涉及众多消费者,要实现惩治金融犯罪与保护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防止金融风险外溢。

业内专家建议,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加大追缴赃款力度,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不能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要加强打击金融犯罪专门力量建设,形成处置打击合力,通过严厉打击金融犯罪,为经济金融长期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9.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

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

为打通重大项目的资本金堵点,我国及时推出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举措。随后,监管部门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规模共计3000亿元。“一是补充投资重大项目的资本金,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二是对于短期内专项债券作为资本金无法到位的,可为专项债券搭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说。

专家表示,下半年,要进一步释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效能。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以市场化方式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要符合“十四五”等规划,既利当前又惠长远,主要投向交通、能源、物流、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

“下一步,要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助力扩大有效投资。”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表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贷款增加2.6万亿元,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要更好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但需注意,金融政策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要与财政政策形成有效配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从经济学理论看,金融政策具有不对称特征,即在抑制经济过热时的效率更突出,但在拉动增长时会面临需求不足的制约。为此,接下来财政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带动企业部门、个人部门需求增长,金融政策要积极围绕、配合以上领域,为其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夯实总需求。

“下一阶段,要继续提高企业和居民扩张意愿,最重要的是,让生产生活更加稳步高效地运转起来,保持经济回暖势头,稳住实体部门的收入、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提升内生增长动能和经济活力。”邹澜说。

免责声明:钢信宝发布的原创或转载内容所含信息与资讯,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部分刊载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相关文献,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钢信宝对其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如您有任何建议或疑问,请联系钢信宝(400-69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