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冶宝钢2022年科技创新大会现场。 (中冶宝钢提供)
本报通讯员 王琪 常云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放眼全球,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迎接机遇、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关键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8月13日,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宝钢),慎终如始尊重知识、崇尚创新,隆重召开2022年度科技创新大会,系统总结过往成绩,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深度谋划科技创新未来愿景,号召企业上下营造重视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鼓励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创高质量发展全新局面。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五矿、中冶集团旗下专业从事钢铁冶金运营服务的骨干子企业,中冶宝钢为国内外30多家钢铁企业提供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冶金运营服务,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支撑,培育极致专业冶金运营服务能力,在冶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打造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技术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协同“五大工程”,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和高效化发展。
打造“技术创新工程”,核心技术占鳌头
大会提出,中冶宝钢将以“国内第一、国际一流”冶金运营服务商建设为目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制订科技创新五年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实现科技创新工作全面统筹和全面领导。近年来,中冶宝钢大力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建成1个集团级工程技术中心、8个公司级工程技术中心;成立设备智能运维技术研究院,整合技术资源,凝聚创新合力,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截至目前,中冶宝钢已获各类科技成果奖120余项,授权专利551件,软件著作权25件,编制省部级以上工法55项,研制创新工装600余台套,掌握核心关键技术430余项,编制标准近20万篇,汇编形成行业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技术“宝典”——《钢铁冶金全工艺链技术集成》;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水车、抱罐车、超视距矿用铲运车、超视距装载机等冶金大物流车辆,破解核心技术,实现国产替代出口;研制新能源水渣车、吊斗车,填补市场空白,助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在新提升、新突破、新成绩全面加持下,中冶宝钢不断突破国内行业技术瓶颈,独占冶金运营服务行业鳌头。
打造“数字化转型工程”,智能运维开新局
为响应党中央号召、贯彻落实中国五矿“五型五矿”战略要求,全力打造“数字五矿”,中冶宝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于2021年发布了“十四五”产业数字化转型规划,策划了数据治理规划制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优势和广阔的业务范围优势,充分利用每年可形成超过百万余个冶金运营服务案例,依托人工智能技术、5G网络技术、数据解析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建立和完善与智慧制造钢企相适应的智能化运营服务体系。
2021年7月,中冶宝钢建设国内首个全流程、全产业链智能运维主平台成功上线运行,实现检修数据智能化分析、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预警;建立了C3管控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实现核心业务远程监控与技术支撑;建立数据中台,初步实现检修协力主业的数据管理,建立检修、安全、质量等业务指标体系,实现核心业务“可视、可管、可控”,提高冶金运营服务“无人化、少人化、智能化”水平。中冶宝钢通过核心主业数字化,建设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基础,带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行车状态监测及智能诊断系统,综合应用了BIM技术、数字孪生等技术,可实时动态展示行车运行信息,预测行车故障并及时向维保人员推送,改变了目前行车运维对人工巡检的依赖。经过半年左右的试运行,行车电气故障率降低80%以上。
打造“技术成果转化工程”,现场导向重实效
生产一线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终应用场景。大会提出,中冶宝钢将始终坚持“现场导向”,致力于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坚决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团队为核心,围绕区域关键设备、施工瓶颈进行技术研发,指导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推动科技创新良性循环。
近年来,中冶宝钢充分发挥长期积累的检修经验优势,以创新为基,研发出一系列高效检修装备、先进工法和工艺,有效提高检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力投入,改善人员劳动环境。针对高炉炉前送风系统设备检修特点,中冶宝钢开发了高炉风口高效拆装、高炉中套快速拆装、高炉送风支管、直吹管安全精准维修等多项技术体系,形成的《高炉炉前送风系统检修关键技术》获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技术类一等奖。中冶宝钢自主研发的台车车轮轴拆除专用装置、烧结机轴套加热装置、烧结机台车轴套拆除装置、烧结机台车侧板吊装装置等高效工装,在烧结主机关键设备检修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检修方法相比,利用高效工装单次检修可减少人工一千余工时。
打造“科技人才培育工程”,人尽其才强队伍
中冶宝钢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最坚实基石。大会提出,围绕中冶宝钢“1+3”多元产业布局,中冶宝钢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以公司首席专家、公司专家、总工程师、主任师、区域工程师、项目工程师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成为推动公司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遵循科学的人才培育规律,培养全链条科技创新人才;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行业或专业领军人才、权威专家、大工匠。
截至目前,中冶宝钢累计引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19名,培育行业或专业领军型人才354名;持续推进技能人才“千人培养计划”,系统培养专心搞技术、定心搞科研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中冶宝钢中高级技工以上员工占比超过33%;先后设立劳模工匠工作室12个,其中创建耿会良工作室、张晓东工作室、李伟伟工作室等一批上海市、长三角技术创新平台,覆盖了公司主要业务领域,打造关键技术突破、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阵地;组织推行管理者“大讲堂”,全力打造一支业务知识过硬、管理能力强、技能水平精湛的学习型员工队伍;加大对科技贡献突出人员表彰奖励宣传力度,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积极探索培育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的新办法新举措,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打造“科技创新协同工程”,外引内育集众智
用众力、集众智,中冶宝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探索建立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收益共享的机制体制,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强强联合,组成科技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成效;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等有联合开发了带式输送机智能运维平台、行车状态检测与智能诊断平台等数字化、智能化冶金运营新技术,新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新合力;在PBC-380吨铁水车研发期间,中冶宝钢联合武汉科技大学组建设计团队,对车架、走行机构进行实体几何建模,针对该车辆载荷大、温度高、使用频率高等服役典型特征,开展有限元静态、动态、模态、多物理场的分析计算,模拟车架、走行机构等应用场景,对车体结构进行全面优化,确保铁水车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引领发展。在现今高度市场化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大会最后强调,中冶宝钢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国五矿、中冶集团创新驱动战略,站在企业战略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将科技创新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围绕绿色发展、智慧制造、数字化转型等前沿方向,在钢铁行业全流程、全产业链,培育独占鳌头的冶金运营服务核心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做引领冶金运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表率,用实际行动丰富“冶金运营服务 因中冶宝钢而不同”的时代内涵。
免责声明:钢信宝发布的原创或转载内容所含信息与资讯,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部分刊载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相关文献,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钢信宝对其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如您有任何建议或疑问,请联系钢信宝(400-69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