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培养出一批全球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是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真正追求,也是中国制造的最终成功标志。这些企业需用标准助力创造,中国制造的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建也就在于标准。”在9月6日召开的2022(第四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暨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北京专场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全国工商联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张晓刚如是指出。
高质量发展标准先行
论坛上,张晓刚重点阐释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原因,并指出推动实现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
据他介绍,自2016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送贺电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要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开始,“标准”一词的热度便持续升高。“通过搜集部分中央媒体的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提到标准的次数为2次,2017年提到了3次,直到2021年这一数字直接飙升到1573次。这足以说明国家对于‘标准’的重视程度。”他讲道。
“世界各国标准化专家都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主要领导人如此重视标准?直至十九大的召开我们才真正明白,中国制造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大而不强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建就在于标准。实现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需要标准先行。”张晓刚表示。
张晓刚指出,中国制造的大而不强体现在产品技术含量中低端,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尤其是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这也是推动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以生产钢帘线为例,1993年我国钢铁企业生产1盘10公斤的钢帘线断点数高达10个,到2020年我国钢铁企业生产100盘1吨重钢帘线的断点数为6个~10个。然而,国际先进企业生产100盘1吨重钢帘线断点数仅为2、3个。这就是中国钢铁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之间的质量、技术差距。”张晓刚补充道。
“改变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要改变‘缺芯少核’的现状,补足短板。”张晓刚如是指出。为此,他建议,中国钢铁工业应着力提高科学实验的验证能力,通过数字化的发展、应用来解决数据互认、标准互认的问题。
培养世界一流企业以标准助力创造
标准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技术之争最终归结于标准之争。张晓刚强调,中国钢铁工业实现高质量转型的最终追求是通过高质量发展转型,真正培养出一批全球公认的能够站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顶端的世界一流企业。而企业品牌价值的背后实际上是品质、质量以及更高的标准,世界一流企业需要用标准助力创造。
张晓刚指出,世界一流企业通常具备以下5个特征:一是能引领全球的科技创新,二是能引领全球的管理创新,三是在全球规则制定中做主要贡献,四是在承担全球社会责任中起引领作用,五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当我们培养出具有以上五点特征的企业,也就标志着中国制造的成功。”他补充道。
“华为是中国民营企业中标准化工作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也是全球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引领全球5G时代。据了解,华为聘有1000多名标准化专家,参与了全球5g相关技术的230个团体标准准备工作。”张晓刚介绍道,“华为的经验及成果让我们认识到,全球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坚持以标准助力创造。”
为此,他建议,中国钢铁企业需对标学习世界标准化领域一流企业,加大力度培养标准化专家队伍,着力解决好创新、人才、理念三个问题,争取做到积极参与全球制订标准并为全球技术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但并不是希望所有钢铁企业原封不动地照搬华为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学习、借鉴其核心思想,将自身商业战略与标准化战略深度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从而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真正实现又大又强。”他讲道。
免责声明:钢信宝发布的原创或转载内容所含信息与资讯,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部分刊载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相关文献,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钢信宝对其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如您有任何建议或疑问,请联系钢信宝(400-69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