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一辈子。1993年毕业后邹明便进入攀钢研究院工作,并逐渐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攀钢研究院轨道交通用钢技术研究所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作为一名技术人员,邹明在钢轨研发岗位已经耕耘30年。
他是如何做到的?未来还有怎样的奋斗目标?3月11日,邹明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视频专访时谈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扎根钢轨奋斗不止
邹明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能坚持30年,背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事业留人。1993年刚参加工作时,国产钢轨产品发展正处于上升期,还无法满足当时铁路建设对钢轨的更高要求。“那时,我们的水平与国际顶级水平相差二三十年,提升空间很大。”邹明因此坚定地走上了钢轨研发的道路。
在研发过程中,邹明受到三任师傅影响,对攀钢及钢轨的感情日益加深。同时,一个个研发成果也让他充满了成就感。“攀钢钢轨产品从原来的四五个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个,出口国家从一两个发展到三十多个,年度出口量从零发展到二十多万吨,产量从数十万吨增长到一百多万吨……”邹明细数着一路走来的成果,正是这些数字激励他始终坚守钢轨事业。
二是感情留人。邹明表示,攀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多年来,攀钢对科技创新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对科技人员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他们的成长和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即使研发失败了,也会给予理解和包容。数十年如一日,他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潜心研究,突破一项又一项难题。2019年,他荣获“魏寿昆青年冶金奖”、2020年,他获评全国劳模,一项项荣誉也让邹明深深感觉到企业对他付出的认可和做出贡献的肯定。
三是团队留人。“我师傅交给我的时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不能因为我的原因把这个团队毁掉或者带差了。”这种对团队的责任感也成为邹明30年如一日的重要动力。
在邹明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精神”。对于这一点,邹明表示,他所理解的科学家精神,包括实事求是、持续创新、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求卓越等要义。而培育科学家精神,其实也要有良好的环境。他坦言,“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很难,但是毁掉一个团队,可能就是一瞬间。”正是因为鞍钢集团、攀钢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才能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去开拓、去攀登。
百尺竿头持续进步
当前,攀钢钢轨每年产量达一百多万吨,出口20多万吨。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巴西、沙特、马来西亚、印尼,以及部分欧洲、非洲国家……在邹明的带领下,团队研发出的钢轨敲开一个个国际市场。截至目前,攀钢钢轨已出口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市场上,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攀钢钢轨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国际竞争优势显著。即便如此,邹明和团队仍在不断根据市场反馈和用户需求,持续提升钢轨的质量和性能。他清醒地认识到,想要在国际市场上持续保持竞争优势,还需在质量管理、品种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等层面,进一步对标先进,不断完善。
“尤其在产品细节方面,还需要精雕细琢,持续优化提升。”邹明表示,未来将更加专注于产品品质提升,在质量上下功夫,专攻薄弱环节和产品细节,持续突破钢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竞争中抢占技术制高点,把攀钢钢轨打造成一个响亮的品牌。
免责声明:钢信宝发布的原创或转载内容所含信息与资讯,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部分刊载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相关文献,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钢信宝对其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如您有任何建议或疑问,请联系钢信宝(400-69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