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钢信宝 > 新闻资讯 > 夏忠:推动电力、钢铁两大行业协同降碳
夏忠:推动电力、钢铁两大行业协同降碳
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发布人:钢信宝 发布日期:2023.03.20
正文信息

企业微信截图_16792751436022.png

“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作为碳排放最大的行业,电力行业正围绕‘双碳’目标、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等要求,加速推进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3月2日,在甘肃省嘉峪关市召开的“绿色钢铁 绿色能源 绿色金融”产业融合大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党委副书记、专职副理事长夏忠,在致辞时介绍了我国能源结构的变化,“10余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领跑全球,风光发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电源结构由以煤为主向多元化、绿色化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煤电向绿色能源转变。”

夏忠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7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9.6%,高于煤电装机占比6个百分点。2012年—2022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部发电量增量的56%,非化石能源逐步成为发电供应的增量主体,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已全面进入“增量替代”阶段。全国太阳能、风力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9亿千瓦和3.5亿千瓦,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海上风电和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跃居世界首位。

“过去10年间,中国风电、光伏的新增装机容量连年占据全球一半;大容量风电机组、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等先进技术持续迭代,新能源发电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全球领先,光伏产业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产量,为全球新能源实现平价上网做出了重要贡献。”夏忠表示。

“电力行业持续大力推进自身结构转型,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支撑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已成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夏忠说道,当前,电气化发展呈现“协调互动、经济便捷、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融合”的特征趋势。

夏忠进一步解释道,“协调互动”,就是促进用能行业与能源电力行业协调发展,推动电力供需交互响应,提升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经济便捷”,就是确保各类用户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按照合理需求享有电力,提升用户电力获得感。“创新驱动”,就是支持电气化领域融通创新,构建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电气化发展生态圈。“绿色低碳”,就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电力消费需求。“智能融合”,就是实施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促进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支撑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夏忠介绍,近年来,我国电气化进程稳步推进,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27%,处于国际前列。工业部门电气化率达到26.2%,传统高载能行业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用电高速增长;建筑部门电气化率达到44.9%,热泵电制冷暖供应逐步推广、光储直柔建筑开展有益探索;交通部门电气化率达到3.9%,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52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目前,农业农村电气化率已达到35.2%,农村用电条件明显改善,农机电气化设备推广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电气化发展已经超出电力行业传统边界,深度带动重点行业和主要部门用能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促进电能替代深入重点行业工艺环节、融入关键领域用能转型,拓宽终端用能电气化市场。”夏忠说,与此同时,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高比例新能源消纳和高水平电力供需动态平衡,需要加强用能行业与能源电力行业创新协作,共同营造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良好环境,共享电气化发展红利,统筹电气化发展与电力供应保障,确保电力等能源稳定供应,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夏忠介绍,当前,国内外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主要聚焦于推广应用电炉流程、氢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清洁能源利用等。从钢铁行业转型路径来看,扩大绿色能源电力生产及其在钢铁行业中的消费比重,能够实现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耦合发展,实现两个行业碳排放协同下降,共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中电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积极服务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及时把握能源电力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多次开展新能源发展、综合能源应用、电力市场建设、增量配电网、碳排放权交易、电能替代、电气化情况等方面的专题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着力促进绿色能源快速发展和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夏忠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能源革命,一如既往地加大与上下游行业企业的沟通协调力度,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及各钢铁企业一道,搭建开放、包容、共享的沟通交流合作平台,共促绿色能源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协同推进降碳和绿色低碳发展,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行业应有贡献。”


免责声明:钢信宝发布的原创或转载内容所含信息与资讯,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部分刊载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相关文献,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钢信宝对其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如您有任何建议或疑问,请联系钢信宝(400-69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