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其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然资源部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示范县(市)创建为平台,鼓励和指导各地开展创新实践。其中,57个矿产类示范县(市)以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核心,以完善政策协同为抓手,探索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制度引领、有力监管,建立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
我国是矿产生产和消费大国,夯实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基础,必须坚持不懈地开源节流。节约集约示范县(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探索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为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
作为我国重点煤炭基地之一的山东省微山县,将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纳入政府部门考核体系,由县委、县政府挂帅,保障经费,强化集中管理;自然资源、公安、生态环境、工信、应急管理、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及乡镇(街道)明确分工,量化考核,探索出“政府—矿山—专家”协同的节约集约利用创新模式。山东省乳山市通过创新砂石资源监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砂石产品运营秩序混乱、税费权益流失、管理粗放简单等问题。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则通过严格矿业权准入审批制度,逐步解决了该县矿业散、乱、小的问题。
制度完善了,管理扎实了,执法监管也紧跟而上。湖北省钟祥市结合林长制等管理制度,探索“一案三查”机制,将发现、制止矿产违法的职责和权限延伸压实到乡镇、村组,进一步落实属地监管责任。重庆市荣昌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启用私挖滥采
AI一体化预警平台,实现了从人工巡查到智能监测的转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通过开展卫片核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矿业权实地核查等措施,勘查开发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规划先行、产业集聚,规模化生产促进补链强链
矿业要可持续发展,科学的规划布局必不可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坚持规划先行,引导矿山企业向集中开采区聚集,推动矿产开发从“散”到“聚”,资源利用从“粗”到“精”,实实在在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
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的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镍钴和铂族贵金属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金川区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为主线,采取禁采区退出、限采区收缩、重点矿区集聚等模式实施矿产开发,通过矿山整合、布局调整,大幅提升了矿山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在新疆,最著名的工业旅游景点莫过于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区的3号矿坑。像年轮一样的矿坑道路,彰显着这个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储量居全国之首的矿业小城的富饶矿藏。富蕴县科学设置采矿权,鼓励优势企业对其他矿业主体进行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逐步形成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目前,共有9家公司完成6个矿区资源整合及探矿权资源整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显著提高。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产业集聚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大规模生产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部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在推动矿业产业集聚的同时,也为自己打造了一张张特色鲜明的矿业“名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拥有已探明储量位居全国第二的滑石资源。为发展重点矿产资源,突出特色资源优势,该县出台了支持滑石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并编制了滑石产业发展规划,致力于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滑石加工产业体系,把龙胜打造为高端滑石研发制造基地。
湖北省宜昌市在坚持“西部生态、中部生活、东部生产”功能侧重的基础上,推进磷矿资源向磷化工龙头企业集中、向高端产能集聚。2022年,全市销售的磷矿石中,销往宜化、兴发、三宁3家重点磷化工龙头企业矿石516.29万吨,占全市磷矿总销售量的54.64%。
江西省崇义县聚焦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等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以“补链强链延链”为抓手,突出对优势矿产资源的研发,初步形成集勘查开采、精深加工、工业应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由分散向集群转变、优化升级,钨矿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全产业链集群模式初步成型。
科技创新、提高“三率”,矿山建设更加绿色智慧
灰尘漫天、机器轰鸣……曾经的矿山场景早已不在,绿色工厂、智慧矿山近年来成为矿山新形象。
走进安徽海螺集团位于芜湖市繁昌区的水泥生产基地,矿区里跑的是无人驾驶的“巨无霸”矿车,实验室工作的是机器人质检员,中央控制室里使用的是拥有人工智能的自动操作系统……在高科技的加持下,传统矿业华丽转身。
矿产资源节约集约的核心是提高“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关键是采用先进技术。
从2012年到2017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先后完成6批次334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遴选与推广工作。
此后,自然资源部于2019年、2022年公布了两版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分别有360项、317项技术入选,推广了一批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新技术新装备。
在推广先进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中,示范县无疑是先行者。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大力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解决矿山开采、选矿及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及方法。锡铁山铅锌矿采用充填法采矿方式,损失率、贫化率降低至10%以内;大华化工大柴旦盐湖硼矿与科研单位合作,使液体钾矿、(固)液体锂矿、(固)液体硼矿的开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鼓励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对低品位原生钛铁矿资源的选矿研究和对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通过“六五”以来的连续攻关,首创微细粒级钛精矿回收工艺,实现了原生钛铁矿的高效回收,钛精矿产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16种矿产资源几乎覆盖全部县域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立足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建立了干旱节水型矿业管理新模式。该县引进水循环、压滤处理等先进节水设备,减少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水资源浪费;建设完善生活用水、矿井水、生产废水综合处置设施,在农业灌溉和矿区绿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利用,矿山水资源利用率达80%以上。
河南省栾川县洛阳钼业将三维地质模型、智能配矿、智能调度、智能计量和大数据决策分析集成为一体,构建了基于云平台的多金属露天矿智能生产管控系统,使配矿管理、生产调度、矿岩计量、现场管理更智能、更科学,大幅度提高了矿山生产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十分重视智能采煤技术,率先完成全国产装备智能化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首创了地面远程操控采煤模式,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中国矿业飞得更高更远。
治管结合、因地制宜,“治理包袱”变为生态亮点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祖国大地一片绿意盎然。当人们休闲健身时,也许不知道,这些体育公园、休憩平台可能就是废弃矿山复绿改造而成的。节约集约示范县(市)通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和废弃矿山恢复治理,不仅实现了矿地融合,生态效益也显著提升。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曾经是浙江省长兴县矿业兴盛时期的生动写照。进入新时期,长兴县矿山纷纷停产,300多座废弃矿山如一个个“伤疤”深深刻在这片土地上。对此,该县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立足废弃矿山独特地势风貌,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修复治理率超过95%,走出了一条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的矿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被称为渭北“旱腰带”的陕西省泾阳县大胆探索,尝试将建筑垃圾用于矿山治理,既有效缓解了矿山修复带给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还解决了当地因旧城改造衍生的建筑垃圾消纳难题,减少了修复过程中对山体造成的二次破坏。如今,泾阳县农业、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昔日的“旱腰带”正在悄然变成“绿腰带”。
具有100多年开采历史的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按照“消灭存量、严控增量”原则开展矿山修复绿化,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白茬山问题。山东省莒县则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新模式,有效治理闭坑露天矿山生态。
生态修复盘活的不仅是矿山土地,还有更多资源。在安徽省潘集县和凤台县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中,两地依照“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的原则,推进分类整治:在塌陷区荒滩废地水域开展水产养殖,浅水区域用于养殖红菱、莲藕等经济作物,滩地用于肉鸭养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在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都对矿产资源科学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我们永远在路上。
免责声明:钢信宝发布的原创或转载内容所含信息与资讯,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部分刊载内容来源于网络及相关文献,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钢信宝对其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如您有任何建议或疑问,请联系钢信宝(400-699-0208)。